my view about 銀英傳
還沒有睡著,看了一會《銀英傳》,已是第四次看它了,對田中方樹的架空歷史觀很是欣賞。也很想變成楊威利的歷史評論者角式《銀英傳》應該是一部「歷史作品」。 首先,淺談一下《銀英傳》歸類為歷史作品的原因。《銀英傳》常被錯誤歸類為「科幻」、「戰爭」或「政治」等類別,但它確實應 該歸入「架空歷史」一類。要為一套作品歸類,並不能單從它的表達方式、主線劇情等入手,更重要的是從它的中心主題去解析。科學、戰爭和政治,並非《銀英 傳》最中心的主旨,它沒有探討科學對人類的意義,也沒探討戰爭。雖然內文中有很多對政治的剖析,但它對政治的探討也太極端性和理論化,反而不及另一套作品 《創龍傳》的真實和深刻'。
田 中為《銀英傳》刻意添加了很 重的「歷史氣味」。每一次戰役結束後,為雙方作出統計性的數據;每一篇完結時那一句經典對白「歷史又翻過了一頁」;還有 利用「後世歷史家」的身份而寫的各種歷史評論,都為《銀英傳》加入了濃濃的歷史味。但就如我在前文所說,我們並不能單從作品的表達手法來歸類。《銀英傳》 被歸入「歷史作品」的原因,還在於它整個故事探討的主旨是「歷史」。
銀英史觀.一
談楊威利與萊因哈特
要探討《銀英傳》的史觀,就不能不談它的主角「楊威利」。楊這角色可說是田中的史觀代言人,有很多歷史觀都是從這角色的口中或行為去表達出來。如果說萊因哈特是《銀英傳》中的「歷史主導者」,那麼楊威利便是故事中的「歷史旁觀者」。
楊威利在巴米利恩會戰中不殺萊因哈特的原因,並非他作為一個奉公守法的軍人的理性判斷,而是單純一種「不願改變歷史」的史學家獨有的「歷 史潔癖」。萊因哈特和楊威利這兩個角色完全是一個極端,這極端不在他們的政治主張或國家陣營上,而是他們對「歷史」的自我定位。
萊 因哈特很了解自己是作為「主動推動歷史」的角色而存在,而他也確切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。從故事的發展去看,會發現如果沒有了萊因哈特這角色,基本上 整個《銀英傳》的故事是不成立的,因為他是作為一個推動劇情的主軸而存在,他是推動整個銀河系人類社會歷史進程的關鍵。他沒有楊那種對歷史的學養,但他對 自身作為歷史推進者的自覺是存在的。如果他只是單純想報復銀英帝國的話,篡了帝位已是終點。但他消滅了高登巴姆皇朝,消滅了費沙,消滅了自由行星同盟,他 是抱著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征服整個人類社會,征服銀河系的決心去完成他的征途的。單從這些豐功偉業來看,萊因哈特這角色是作為一個「被研究者」而存在的。
相 反,楊是作為一個「歷史研究者」的身份而存在。楊一直抱著以一個歷史學家的心態去看當代歷史,因此他消極地不去做任何「改變歷史」的事。他一直以被 動應對的態度去處事,如果可以的話,他甚至連應對也不願參與。原因並不單純是生性懶惰,而是他一直以歷史學家的心態處世,他希望作一個歷史的旁觀者,看著 歷史自然發展,而不是自己也參與其中,成為歷史潮流的中心。
回 到開始的問題。為什麼楊在巴米利恩不殺萊因哈特?有人認為是他忠心於民主國家、人民的表面,其實不然。在那一刻固然有一大堆想法湧上心頭,但真正能 左右楊的判斷的,其實是一種情感性的潔癖使然。即使沒有特留尼西特停戰的命令,甚至如果最高評議會下令開火,楊也不可能下得了殺手的。他一直以一種歷史旁 觀者的心態處世,但他面對著的是一個會嚴重干涉歷史的抉擇。楊絕對了解萊因哈特對歷史的意義,他是改寫人類歷史,為人類歷史掀開新一頁的劃時代人物,楊是 不可能做得出將這種可以「改變歷史可能性」的人物殺掉的事的。
由 巴米利恩的抉擇中看出,楊和萊因哈特的極端對比。田中刻意利用這種對比,來表達他的歷史觀。一個負責製造,或者該說是重演人類將去歷史事件,另一個 則作為作者的代言人,對歷史作出主觀的評價。因此,如果以電易來比喻的話,萊因哈特是主導了劇情發展的導演,楊就是作為點明「歷史」這主旨的「影評家」。
0 Comments:
發佈留言
<< Home